今年夏季出现的动人心魄的松花江、长江的洪峰早已过去,抗洪英雄们的事迹正在被传颂,并掀起了一股小小的出版热潮,有关出版社为纪念抗洪救灾取得的胜利陆续推出了一批图书、画册,据不完全统计,以抗洪为题材的各类图书已不下四五十种。然而,在这些表彰性、纪念性的出版物以外,还有一类书籍却没有跟上,正像北京景山中学一位中年教师说的:书出了这么多,但下次再发洪水,恐怕还有很多人照样不知道如何求生。
这位老师说到了目前出版热潮中的一个盲点:我们缺少的,是告诉普通读者如何面对包括水灾在内的自然灾害的切实可行的书,是具体帮助人提高生存能力的可操作的书,是真正看得懂、用得着的防灾治病的书。
北京的读者一定还记得,去年年末,北京周边有过一两次小小的地震,这对处于地震多发带的中国来说,本来不足为奇,但亚运村却有位年轻人在有震感的情况下,慌乱间从二楼跳下,摔折了脚。显然,他既不知道如何判断地震的程度,更不清楚在地震发生时应该如何求生。国家防汛抗旱指挥部的一位姓张的同志说,从今年抗洪中出现的情况来看,面对洪水,一般群众的求生存技能低得惊人:很多人见了水只会往高处跑,跑到无处可去了就坐以待毙;有的人撤退时舍不得这舍不得那,恨不能连锅碗瓢盆全都背着,以致影响了相关地区抗洪救灾的整体安排;有的人洪水退后,把没冲走的粮食翻出来,晒一晒,带着霉就照吃不误;有的人从洪水中打捞死猪死狗吃……他说,因为平时缺少必要的抗灾常识教育,使得人们面对灾难显得格外的笨拙无知,因而大大增加了救灾的难度。其实不只洪水和地震,火灾、台风、泥石流……面临这些灾害如何处置,很多读者并不清楚,而这些知识又是他们迫切需要的。遗憾的是,我们目前的出版物中,相关的图书数量太少,远远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
北京科技出版社有关同志在接受采访时说,他们虽然出过不少适用于家庭的防病的书,但没有针对抗洪及灾后防病治病的,原因是“根本没想到这个题目而且时间也太急,来不及”。他们觉得,告诉受灾群众如何防病治病,似乎应该是政府有关部门的事。记者陆续采访到的科学出版社、人民军医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等几家的看法竟也与此惊人的一致,他们都没把出版计划或选题与今年声势浩大的抗洪联系起来考虑过。
作为专业出版社的地震出版社,几年前曾经出过一套“防震减灾必读”,针对不同读者群,分少年(连环画)、青年、成人等几个版本,并曾有意与北京市教育局联合发到中小学生手中,作为课外读本,后因故未能实施。据记者了解,现在北京市中小学中尚无这类统一的告诉学生如何躲避自然灾害、脱险求生的适用读物。国家教育部技术司一位负责同志介绍说:北京市及其他各省市中小学校虽开设了“乡土教育”一类的课程,但主要是介绍本地的地理、气候、风俗等,基本上不涉及“求生教育”。加之现在学生课程设置偏紧,要想增加有关预防、抵御自然灾害的课程,并不容易。但是,这位负责人强调,“求生教育”在学校教育中非常重要,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湖南省重点中学邵阳市二中多年来以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受到学生欢迎,但据该校陈显德老师介绍:二中目前还没有任何形式的求生教育,学生也没有相关内容的读本。陈老师说:前两年我国一所著名高校的某女生宿舍电路起火,本来火势并不大,但从梦中醒来的女生只会尖叫着往门口挤,结果火势蔓延,几位同学因为一直站着,被烟熏晕而受了伤。如果她们此前学过最基本的消防常识,就能安全脱险。陈老师认为,求生教育在世界各国基础教育中都是很重要的一环。日本是地震频发的国家,日本孩子很小时就要接受逃生自救的教育,进入小学、中学,不但有相关课程,而且有模拟训练,不但树立了求生意识,而且培养了求生技能。
中国地域广大,各种自然灾害构成了对人类生存的重大威协,中国的学生也需要从小接受这类教育,然而,目前的问题是,要进行此类教育,尚无实用而通俗的出版物可资借鉴,只能从报纸、广播或什么什么宣传日发放的宣传材料中零星得到一些,既不全面,也不系统,又没有针对不同读者区别对待。应该承担起出书义务的出版社要么没有此类选题,要么专业性太强,空泛难懂,不符合读者具体需求,实用性不强。
对此,出版社也觉得有苦难言。
作为经营者,出版社不得不考虑书作为商品的销路。地震出版社办公室一位同志说:依我们的经验,需要归需要,书真的出来了,不一定卖得出去。发行上不去,出版社也赔不起呀!
也许,普通群众的减灾防灾意识不强,甚至认为灾祸不会落到自己头上而盲目乐观,中小学生因升学压力无暇顾及“求生教育”,确实会影响这类出版物的销售。但是,水火无情,人们必须具备基本的防灾避祸、自救求生的意识和技能,尤其是在科技日益发达,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今天。为着人类的生活更加美好,每个家庭更加温馨,呼吁有关部门关注这类出版物的出版,呼吁广大群众、尤其是中小学加强这方面的教育,于国、于民、于出版社,显而易见是一件重要而迫切的工作。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但愿今年的洪水,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教训。